一晃眼,7月11日--17日的三下乡活动最终随着我们的平安归来而完满结束。此次三下乡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科技助推当地乡村振兴,深层次聚焦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环境改善、粮食安全等方面,全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推动实现共同富裕。聚焦现代农业发展。突出产业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与此同时希望在我们实践队和西山乡宣传部门共同努力下,进行景颇族民族文化的宣传,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可以使当地发展更上一层楼。
我们这几天到了许多地方,去西山乡学习当地如何发展,去给当地人宣传如何预防诈骗知识同时还给他们捐书;还去了茶园亲身体验采茶感受和向一名当地的老师傅请教关于茶的诸多知识,去了甘蔗地学习,向专家请教然后知道它的种植时间,季节,模式与功能等等;去茶厂学习茶叶的制作流程 ,去糖厂学习了白砂糖的制作过程;去参观当地博物馆和红色基地学习文化;还去当地村民家观看她们制作民族服装和当地特色菜,同时还学习当地舞蹈,所有人都其乐融融,同时学到了许多在学校无法学到的知识。
通过此次下乡学习我们实践队了解到西山乡人民生活状况:大部分为景颇族人,景颇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8%,是国内景颇族人口最多的乡镇,也是国内景颇族民间传统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有部分人保持说景颇语,语言沟通困难,政府对这一群人帮助较为困难,另外位于边境附近,乡村有一些人员吸食毒品,导致家庭贫困,留守儿童众多,镇府最近一年都主要对留守儿童这方面进行帮助,成立社工站,积极引进大学生助力乡村发展,科技下乡以协助政府工作,更深层次的走进人民的生活之中。
实践队了解到景颇族传统纺织工艺采用的是古老腰织机技术,服饰——毛织筒裙以及景颇族独特的编织技术,再到景颇的菜肴是云南民族饮食文化的中独特的一支,景颇族的美食——八大菜景颇菜中的八大名菜——舂菜、焖菜、拌菜、烧烤、鬼鸡、撒撇、竹筒、杂菜汤,建筑——茅草屋,竹屋,房屋屋前以独木梯上下。房屋一端有一中柱露出屋顶并向前延伸,再立柱支撑形成小亭间,是摆放舂米工具和制作工具的地方。并且我们尝试了使用该工具,小亭间墙面上有豪猪等动物的头骨,我们顺着独木梯进入房间,映入眼帘的便是用牛屎做成的专门存放小麦的小隔间,可以防止潮湿,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感慨古人的智慧,室内用竹席隔间,但不到屋顶,每间都有火塘,以便夏天驱蚊,冬季烤火。一般以中间一间做厨房、设吊架。居室内大都不设床铺,在地面上铺设草席而卧,屋内有老人专属的卧铺,卧铺对面是贵重物品的隔间,任何人不许轻易进出或触碰里面存放的东西。实践队观看她们制作民族服装和当地特色菜,同时还学习当地舞蹈。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已经渐渐被人们淡忘,所以我们实践队结合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对这些传统文化数据进行记录,进行数字传承。
实践队还学习到芒市茶叶保有面积13.6万亩,采摘面积12.7万亩,古茶树分布面积5.1万亩,茶叶面积位列德宏州之首,在云南省排名前二十位,年平均产干毛茶稳定在万吨以上,是云南省产茶大县和出口最大县之一。气候条件优越,适合种植各类水果,其中菠萝蜜,夏威夷果颇多。适合种植甘蔗等作物,有糖甘蔗143690.09亩,而我们所去的西山乡就是芒市最大的甘蔗生产地。水稻面积18191.26亩,玉米面积44096.73亩,天然橡胶面积9804.21亩等等。
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以我们所拥有的理论知识、创新精和拼搏精神,去展示新世纪大学生的风采。总之这一周的三下乡活动,大家真的都感触良多。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有很多丰富的知识值得我们去学习体会,而这次的三下乡之旅,让我们真正的从实践中学习到知识,运用科技数字把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进入到农村,推动政府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合,通过我们的到来运用互联网为了他们宣传,运用“旅游+”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农村美丽经济转化路径,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我想这就是实践队此次三下乡的意义吧。
供稿:陈蕊欣
初审:李玥蓉
再审:解开宏
终审:王为仕
编辑:成云浩
↑ 上一篇:【创美艺传】组织生活会
版权所有 ©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 滇ICP备05007082号
Copyright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