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队的行程已经到第五天了,为了更深入了解景颇族各方面的文化,实践队走进乡村学习了解景颇族的文化,在这几天的走访和学习中实践队了解到景颇族的美食——八大菜,服饰——毛织筒裙以及景颇族独特的编织技术,建筑——茅草屋。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已经渐渐被人们淡忘,所以我们实践队结合当地相关部门合作对这些传统文化数据进行记录,进行数字传承。
景颇菜,一个真正靠山吃山的民族特色美食,景颇族的饮食文化底蕴深厚,大山里温润的气息孕育出来的山味就是他们的饮食文化。 景颇的菜肴是云南民族饮食文化的中独特的一支,他们生性喜辣、苦,由此诞生了景颇菜中的八大名菜——舂菜、焖菜、拌菜、烧烤、鬼鸡、撒苤、竹筒、煮菜。
景颇人常说:“舂筒不响,吃饭不香。”来到景颇山寨就知道,几乎每一家都有一个舂筒,每顿饭都有舂菜。景颇族独特的饮食文化极具民族特色,让人向往其独特的魅力。
景颇族传统纺织工艺采用的是古老腰织机技术,此项技术何时为景颇族掌握,确切时间无从考证,但在景颇族创世史诗《勒包斋娃》中对于景颇族的纺织工艺的传说起源说明景颇人是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不断摸索和学习,逐步掌握了纺织这门技术的,而景颇手工织锦工艺,便是其纺织技术发展的最高境界。
景颇族女性的的装束颇为精美艳丽。她们的上衣是黑色平绒缝制的紧身衫,颈项上挂银项链和银圈,腰挎红和黑毛线织的缀有许多银泡银链的挎包,小腿裹红、黑毛线相间织成的护腿,前胸和后背镶嵌着3圈闪闪发光的银泡,从银泡上向下挂着一串串银链和银饰物,有的姑娘胸前和后背还镶嵌着2排银牌,这一套装扮,走起路来哗啦啦响,就像那象征着吉祥的孔雀。
景颇族的男性的服饰也很漂亮,特别是他们的头上裹着洁白的包头,在包头布的一端装饰着红色的绣球,挂在耳边格外的醒目。每个小伙子都佩戴着两件引人注目的东西:一只编织细致、装饰着小银泡、小银链的挎包。另外就是一把挂在腰间的长刀。一般景颇族小伙子都有两把长刀,一把是平时劳动用的,一把是在喜庆节日时作为装饰的礼刀。礼刀很贵重,银制的刀把,刀鞘上面还刻着各种花纹。佩戴长刀可以显示景颇族人英勇顽强、刚毅不屈的性格,也是男性勇敢壮美的标志。
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唐代,其先民以“寻传蛮”、“高黎贡人”见诸于汉文史籍。自元、明、清时期.又先后出现了“峨昌”、“遮些”、“野人”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确认为景颇族。
景颇族居住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的海拔1500-2000米的亚热带山区,其先民最早居住在青藏高原南部,所以景颇族的房屋建筑特点与居住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我们首先看到了茅草屋屋前以独木梯上下,景颇族人坚信双数比较幸运,所以独木梯的阶数都是双数的。房屋一端有一中柱露出屋顶并向前延伸,再立柱支撑形成小亭间,是摆放舂米工具和制作工具的地方。
茅草屋
独木梯
舂米工具
小亭间墙面上有豪猪等动物的头骨,我们顺着独木梯进入房间,映入眼帘的便是用牛屎和竹子做成的防虫防潮专门存放小麦的工具,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感慨古人的智慧,室内用竹席隔间,但不到屋顶,每间都有火塘,以便夏天驱蚊,冬季烤火。一般以中间一间做厨房、设吊架。居室内大都不设床铺,在地面上铺设草席而卧,由此可见茅草屋是景颇人智慧的结晶,利用自己本身学到的智慧以及新学的智慧为当地在衣食住行方面提供更多的帮助。
动物头骨
存放粮食的工具
竹席
深刻了解了景颇族的文化后,无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在这里每一样东西都是景颇族人信仰的文化,这一次我们学到了很多,无论是服饰还是屋内驱逐蚊虫的火塘,都令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了景颇族,感受景颇族的文化。
供稿:成云浩
初审:李玥蓉
再审:解开宏
终审:王为仕
编辑:成云浩
↑ 上一篇:【创美艺传】组织生活会
版权所有 ©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 滇ICP备05007082号
Copyright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